佛学禅宗

4/18/2021 philosophy中文copy

# 福德与功德 (opens new window)

一般人常把福德和功德混在一起,稍微做一件好事,就说是做了一件功德,或念一些经文,就有功德可以回向给别人。其实在佛经中,福德与功德是有非常严格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中,讲到五祖弘忍大师年老,要找祖位的继承人。有一天,他召集所有的徒弟,向他们说:

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意思是说:世间人的生和死,是很重大的事,你们整天都在求福田(福德),不求脱离生死苦海,自性如果没有觉醒,那里可能找到永远的福德呢?

当时五祖的徒弟都是出家人,出家人下了那么大的决心出家,放弃世间的一切,远离亲人、朋友,去到深山清静的佛寺修行,而且他们还是在一代祖师身边修行的出家人,五祖还说他们“终日只求福田”,一般在家的人,要修功德当然就更困难了。

六祖坛经忏悔品第六中,六祖也提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修福和修道(功德)是绝对不一样,修道的人不能不注意。

六祖坛经疑问品第三中,韦刺史问六祖:“达摩祖师来到中国,想度梁武帝,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我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回答说:“实在没有什么功德。”我不明白这个道理,请你为我解说吧!”

六祖不厌其烦地解释,功是“体”,德是“用”。见性、内心谦下、不离自性都是“体”,也就是见性是功、内心谦下是功、不离自性是功;照这个“体”做出来,就是“德”,所以对人平等是德、做人做事合乎礼节是德、做事不会被人或周围的环境所影响,时时刻刻都能照我们的自性做出来的是“德”。

依据六祖的解释,要见性的人,照自性做出来,才能有功德。梁武帝尚未见性,怎能有功德呢?

五祖佛寺中的众弟子们,也是尚未见性,当然只能求福田了。

又,当时五祖要传祖位时,要他的门人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若悟大意,就付他衣法,为第六代祖。神秀大师作: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五祖认为神秀大师尚未见性,因此不能传祖位给他。六祖把它改成: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五祖认为六祖已经见性,因此传祖位给他。

从这里,我们看到,见性,就可以得到祖师的祖位。当时五祖佛寺中,上千的出家人,只有六祖一人见性,因此他成为一代祖师。

梁武帝和六祖都是红阳时期的人,修道是先修后得,必定是修好道,才能见性,才能得道。因此,见性、得道非常困难,要修功德,当然没有那么简单。现今大道应运降世,有缘的、善良的人,个个都可求道,求得我们的本来面目,发现我们的自性,就是见性,因此,求过道的道亲们,个个都具备当为一代祖师的条件了。只是现今先得后修,虽然我们见性,得到我们的本性,得到回归理天的大道,这条大道,还须要我们每一个人,自己从这一端,走到那一端。就是我们必须在家修道。

修道,不外是修己和渡众。修己,就是修我们的心性,就是培养我们的自性,我们的“功”;渡众,就是要照我们的自性、亦即佛性、佛心做出来,渡尽我们的亲戚朋友,使大家都能一起修道。所以渡众,当然就是建立我们的“德”了。

我们有幸生在这道降火宅的时期,和以前比起来,修道已经相当容易,我们最好不要错过这个机缘,积极建立我们的“功德”,以期最后能功圆果满,回归理天家乡。

# 道是什么 (opens new window)

道是宇宙间的真理;道就是自然的规律。

地球是圆的,就像一个球,它绕着太阳,每年绕一圈,而且它也自转,每廿四小时转一圈,这都是事实,就是道;反之,如果说地球是平面的,或说地球是不动的,这就违背了真理,就不是道。植物由种子发芽,吸收土地中的水分与养分,并接受太阳的能量,就逐渐长大,开花、结果,如此循环不息,这也是真理,就是道;反之,如果违背事实,便不是道。

我们的身体来自父母,从婴儿,慢慢长大成人而衰老,这是事实,也是真理,就是道。人生于天地间,在一个社会中生活,他就应有一定的生活准则。明的,我们必须遵守阳间法律规定,如果超越便犯法,就不是道;暗的,我们必须按照良心做事,才合符道,如果违反道,就会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我们的灵性也必须负起违背良心的代价。

在灵性上,我们的灵魂来自无极理天,初来到这世界时,我们的灵性非常完美,它便是我们的本性、本心、或称为良心、佛心、或菩提心,所以说性本善。因此,我们的行为如果违背佛心、违背我们的本性,就违背道。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必须符合佛心,才是应该的,才是我们的本来行为,才是道。

再说,我们的灵性来自无极理天,一生完结之后,灵性应归返理天,才是正途,才是道。只是可惜这几万年来,我们的灵性在这世界上,受到金钱、物质的引诱;受到崇高地位的吸引,造下无边的罪过,不合乎道了,亦即不合乎我们本性的行为,把我们本来纯洁的心灵染污了,因此,落入六道轮回,在象天和气天之间,来来往往生死途中,找不到回归理天之大道了。

所以道也是我们灵性回归理天的大路,也就是我们灵性恢复本来面目,成圣成佛的途径。

# 有关于「道降火宅」 (opens new window)

按“天道”的传述如下:

禅宗六祖惠能之后,衣钵不再传,道脉暗传“火宅”,惠能传道给白玉蟾,是为七祖。

此段是属传说,指当年六祖被恶僧追杀,白玉蟾救祖于家中,恭敬无失。六祖见其善根深厚,密授心法,嘱以“火宅”修行,禁度僧尼,命与马祖“道一”同脉,白玉蟾乃开化于卢山,传法度众。

这段传说,就是一贯道﹙天道﹚指为“道降火宅”的开始,道降火宅的真义,是“道法进入寻常百姓之家”的意义也。

又按,佛经里面也有“火宅”之说,在法华经譬喻品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释迦牟尼佛用譬喻来说,人间如同“火宅”,如同大火烧身,种种烦恼如火,苦痛不已。如来的意思,要众生早早思离“火宅”。

如此一来,“火宅”有二含意:

  • 一指“寻常百姓之家”。
  • 一指“人间”。

# 脚跟下

问:禅语中常提到“脚跟下”或“看脚下”,它是否叫人要步步踏实,注重当下眼前,不要耽于过去或幻想未来?

师:的确是这个意思。在修行的过程中,许多人只把目标放在未来,没有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这其中包括几种情况:第一种,光看到过去的人修行修得非常好,自己很羡慕,也希望见贤思齐,可是他没有想到该立刻用功,脚踏实地走出第一步;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梦想,也可说老是在做梦。第二种,老是要求其他的修行人或周围的人好好修行,如果别人不修行、做得不好、说错了,自己会很难过;把别人的懈怠当成自己的过失,总希望他们好好学。也可以说他自有标准和尺寸,如果他人不合他的要求,则加以批评、指责。但他没有想到自己是否做到了,也许自己只做到几分,却要求别人做到满分。宽以待己,严以待人,这叫“脚跟不踮地”。第三种,经常根据经典、语录、古人行谊等计划修行,设想有一天自己修行时当如何如何,可是从未想过什么时候付诸实践;年轻时贪玩,中年时事业重要放不下,晚年时体力不好,结果一直到死,计划仍是空的。

#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问:有和尚问崇慧禅师:“达摩未到中国之前,中国有没有佛法?”禅师答:“没来之前的事暂且搁着,你自己的事怎么样了?”和尚不解,崇慧禅师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万古长空”把时空拉得很长很大,“一朝风月”则把时空凝聚到眼前当下。对修行人来说,不要管它万古长空,只管一朝风月就可以了;当下是什么就是什么,当下说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个说法对不对呢?

师:对的。这句禅语是把时空的长短和达摩带来的禅法或释迦牟尼佛的心法对比起来讲的。其实那位发问的人知道,处处都是佛法,佛法本来就是现成的,跟达摩来不来中国没有关系。但他这句话问得太远了,跟当下没有关系,可是他自己不清楚。崇慧禅师答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点明对方不管目前、现在、当下,却想到那么长的时间、那么大的空间,完全不切实际。一朝风月是万古长空中的一点一段,但若无这一点一段,就没有着力处。若要体会万古长空,必须从你自己认识起,你自己是什么?真正把自己放下了,才能发现万古长空。看你现在是万古长空呢?还是一朝风月?如果你现在是一朝风月,也就是说,你努力于现在,在心上用功,就不会想到要问这个问题。如果你现在是万古长空,也就是工夫做好了,即与万古长空合而为一,也不必问这个问题。所以你的问题是多余的,不应该问的。就算我告诉你达摩来之前中国有禅法或没有禅法,跟你也完全没有关联。这句话对普通人也有用处,我们常讲“现实、现实”,现在目前才是最实在的,离开现在目前,不论讲什么都不切实际!

# 浮生若梦

问:司空本净禅师写过一首偈子:“视生如在梦,梦里实是闹;忽觉万事休,还同睡时悟。”他把一生视为做梦,梦中吵吵嚷嚷忙忙碌碌,一旦开悟就像从梦中醒来,万般皆休。禅师们对“浮生若梦”的看法究竟如何呢?

答:永嘉大师〈证道歌〉里也谈到梦:“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众生在人、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或上升或下降或转生,出生入死,死了又生,此生到彼生,一生又一生。在生死过程中其实是在梦中,那是生死梦。一旦开悟,会觉得是从一个好长的梦里醒来,心中开阔明澈无挂碍。从梦中醒来之后,对生死、自我不再执着,也就离开生死;离生死叫大梦初醒或大梦已觉,佛就叫“大觉者”。所以凡是证道、悟道的人就是从梦中醒来的人。这是禅宗对梦的看法。

司空本净禅师这首偈子也有类似的体验。“视生如在梦,梦里实是闹”,从生到死就像在梦中一般,而且在其中忙忙碌碌、又吵又闹,煞有介事。有的是身在闹,有的是心在闹,有的是身心皆闹。参与交际或社会活动时,身体闹;即使不参与活动,如果思虑多、烦恼重,心也照样闹。可是一旦开悟,悟人生如梦,悟生死如梦,悟三界如梦,悟凡夫彻头彻尾、里里外外全是梦,那就醒过来了。此时万事皆休,梦中一切闹的现象全都不见了。只要心一停,心外的也停;心中的我一消失,心外的环境丝毫不对自己起干扰。身心脱落,如释重负!

一般凡夫俗子能否体会到这个事实呢?活着的时候汲汲营营、你争我斗,到最后再怎么放不下也得放下,要不然去殡仪馆或坟场看看就知道了。可是那些人醒了没有呢?大概没有!醉生梦死很可惜、很可怜。若以有用之身奉献自己成就社会有多好,虽然也是在做梦,做这个梦还比较有意义。